【古人之去取,古人之心也】

【歷朝】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

一、 概說

  嚴格地說,「魏晉南北朝」在歷史上概括了三國、兩晉、南北朝三個階段;而在文學史上,「魏晉南北朝」則是自東漢末年建安年間算起,一直到隋朝統一為止。
  東漢末年建安年間,經過黃巾之亂後,各地軍閥並立,割據四方,最終由曹操、劉備、孫權鼎足三分。在曹丕篡漢,建立曹魏之後,劉備繼而稱帝,是為蜀漢;孫權亦於之後稱帝,是為孫吳。在建安年間,以曹氏父子為首,並且屬於曹魏政權麾下的文學集團,形成當時文學創作的主流,稱為建安文學。
  魏明帝死後,曹芳繼位,最初年號為正始。當時曹氏、司馬氏政權互相傾軋,形成混亂黑暗的政治局面。後世以「正始」為代表,代指曹芳繼位乃至司馬炎篡魏的這段時間,並以阮籍、嵇康為代表,稱之為正始文學。
  曹魏最終由司馬炎篡代,建元泰始,並且陸續消滅蜀漢、東吳,一統天下,改元太康。當代文學以三張、二陸、兩潘、一左為代表,文學史上以泰始至永嘉年間,稱為太康文學。
  歷經八王之亂,東海王司馬越擁立豫章王司馬熾為帝,是為晉懷帝,建元永嘉。最終由於內戰頻仍,使外族有餘裕發展坐大,導致永嘉之禍發生,西晉因此滅亡。當時文學以劉琨、郭璞為代表,文學史上稱西晉、東晉交替之間為「永嘉文學」。
  東晉晚期,以陶潛詩文最具代表性。或有文學史家稱之為「義熙文學」。最終東晉由劉宋篡代,晉朝滅亡。劉宋立國於西元420年,北魏則在439年一統北方,進入南北對峙相持的時代,史稱南北朝。
  南朝劉宋時期,文學方面以謝靈運、鮑照最為傑出,其詩歌後世稱為「元嘉體」;齊梁之際,則以沈約、謝朓最具代表性。透過對聲韻的研究,沈約以《四聲譜》倡「四聲八病」之說,使詩歌在日後逐漸形成格律嚴謹的近體詩。文學史上以南朝齊的年號「永明」指稱這個時代的詩歌,稱為「永明體」。
  梁陳之際,「宮體詩」逐漸流行,當時較為特出的詩人有江淹、何遜、吳均、陰鏗等等。
  南朝之外,北朝詩歌亦有庾信、王褒,足可觀采。
  除了詩歌之外,酈道元《水經注》、楊衒之《洛陽伽藍記》,皆為著名的地理文學著作;再如劉勰《文心雕龍》、鍾嶸《詩品》等,在文學批評史上乃是相當重要的著作。
  南北朝最終一統於隋,魏晉南北朝文學發展也告一段落。

二、 曹魏文學

(一)、建安文學概說

1. 建安文學定義

  建安文學,係指漢獻帝建安年間,以至三國時代的文學作品。期間作品內容多樣,具備現實主義精神,並有所謂「建安風骨」的風格特色。

2. 建安文學興盛的原因

(1).時代環境刺激:東漢末年,經歷黨錮之禍、黃巾之亂,進入軍閥割據的混亂局面。文學家經歷動亂、戰禍,親見各種悽慘亂象,始拓展文人視野。在這種情況之下,文學更加能夠反映社會現實,並且在情感的抒寫上也較為真切。
(2).學術思想改變:在「原道、徽聖、宗經」的儒家傳統觀念下,文學一直是經學的附庸;漢末大亂,儒家思想受到摧殘,文人不再將文學作為闡發經義、歌功頌德的工具,轉而反映社會現實,抒發個人情志。
(3).統治者倡導:曹操、曹丕、曹植、曹叡皆雅好文學,同時也是曹魏政權的核心人物。他們獎勵文學、招攬文士,使建安七子、楊修、蔡琰等人皆攬於麾下,成為建安年間最具有影響力的文學集團。
(4).文體本身發展:盛極而衰,衰則有他體代興,乃文學史發展之規律。兩漢散體大賦興盛,而後流於模擬;截至東漢末年、建安年間,則有抒情小賦代興。樂府民歌與《古詩十九首》的發展,則對建安時期的敘事詩、抒情詩有重大影響。

3. 建安文學的特色

  建安年間,文學發展達到高峰,曹氏父子、建安七子等人的創作,無論內容、形式、手法上,皆有各自的特色;但是總地而言,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,有幾個共通的特色存在:

(1).反映現實:建安文學上承《詩經》、漢樂府民歌「感於哀樂,緣事而發」的精神,正如白居易所言「歌詩合為事而作」。如曹操〈蒿里行〉、王燦〈七哀詩〉、陳琳〈飲馬長城窟行〉等等,具備現實主義精神。
(2).突顯個人特質:建安詩歌諸如曹操〈短歌行〉、王燦〈登樓賦〉、曹植〈白馬篇〉等等,抒情寫志,投射作家的理想、願望、抱負等等,在在體現作品當中所投影出的作者形象。
(3).建安風骨:建安文人透過現實生活層面帶來的素材,融合個人的情感、哀愁、抱負、思想,以質樸剛健、清新自然的語言,完成富有創作個性、時代精神的詩篇。後人將這些詩篇所透發的風貌,稱為「建安風力」或「建安風骨」。

4. 建安文學的成就

  建安文學發展的成就,可以自體制、題材、風格三個方面探究:

(1).體制方面,建安時期樂府詩與五言詩齊頭並進。由於樂府聲調失傳不少,詩人便以樂府舊題改作新辭;同時在五言詩創作上亦有所發揮。
(2).題材方面,建安詩歌在寫實與抒情同步發展。諸如曹操〈苦寒行〉等等,具備漢樂府寫實色彩;而諸如曹植〈洛神賦〉諸篇,則在抒情上加以發揮;甚而早在張衡〈思玄賦〉時,就已經有談玄弄虛的浪漫主義色彩,可視為兩晉玄學思想之先聲。
(3).風格方面,由於文人寫作詩歌,比之民間作品,在詞藻、技巧上更為雅致;且漢末動亂,詩人不復有含蘊溫厚之餘欲,因而風格一變《古詩十九首》的含蓄、溫厚,形成發揚顯露、麗句滋多,具備個人特色的景況。

5. 建安時期主要作家概說

  建安時期,主要作家乃是以曹魏政權核心的曹操、曹丕、曹植父子為首,並且聚集了合稱「建安七子」的孔融、王粲、陳琳、徐幹、阮瑀、應瑒、劉楨,與著名的女詩人蔡琰。諸家在樂府詩、五言詩、七言詩、散文、辭賦上皆有一定程度的成就。

(二)、曹氏父子

1. 曹操

  曹操字孟德,生前封魏王,官極人臣;身後其子曹丕篡漢,追封魏武帝。其文學成就主要呈現在詩歌、散文兩方面。
  曹操的詩歌,文辭簡約、形式質樸,內容以反映當代動亂的現實環境,與個人遠大的抱負、廣闊的胸襟為主。其作品在風格上具有慷慨悲涼、氣勢豪健的特點。在詩歌的形式上,以樂府詩為主,兼用四言、五言,有〈龜雖壽〉、〈短歌行〉、〈蒿里行〉諸篇。
  在散文方面,曹操為文不受傳統思想、形式的約束,信筆直書,不加雕飾。諸如〈讓縣自明本志令〉、〈求賢令〉、〈舉賢勿拘品行令〉等等,在在顯示曹操本人的抱負、政治主張。

2. 曹丕

  曹丕字子桓,於曹操死後繼承其位,進而篡奪皇位,建立魏朝,諡文帝。晉宋以降,論詩之人抑丕揚植,《詩品》列之為中品,以為其詩「率皆鄙直如偶語」,唯《文心雕龍》評之為「慮詳而力緩,故不競於先鳴」,評價較為中肯。今存辭賦三十餘篇、詩歌近四十首,成就以詩歌、散文為著。
  曹丕的詩歌在體裁上較為多樣,四言、五言、六言、七言俱備,尤其以五言、七言成就最高。詩作內容多涉及男女情愛,語言淺顯清麗,情致委婉悱惻,沈德潛以為其詩有文士之氣。諸如〈清河作〉、〈於清河見挽船士新婚與妻別〉諸篇,皆稱佳作;〈燕歌行〉二首,乃中國最早的完整七言詩。
  散文方面,以〈與吳質書〉較為著名。其文通脫自然,文筆清綺,個性鮮明;而《典論.論文》則是中國現存第一篇文學批評的專門論著,強調文學的價值與作用,並提出文氣論、文學批評的應有態度等等觀點。

3. 曹植

  曹植字子建,在世時封王於陳,諡號思,故亦稱陳思王。植文思敏捷,才華洋溢,在詩歌、辭賦、散文諸多方面皆有相當的成就。
  曹植的詩歌脫胎於漢樂府,四言、五言、六言皆有,然以五言詩最多。今存九十餘首詩當中,五言詩就佔去四分之三,足見其對五言詩之用心。且在題材、內容上,脫離《古詩十九首》以遊子、思婦、文士不遇為主的基調,將範圍拓展至敘事、詠史、抒懷、寫志各種面向,表現憤慨、哀怨等等各種不同的感情。
  在辭賦、散文方面,諸如〈洛神賦〉、〈銅雀臺賦〉、〈與楊德祖書〉、〈與吳季重書〉等,皆堪稱佳篇。

(三)、建安七子、蔡琰

  建安七子是活躍於建安年間的七名作家,分別是孔融、王粲、陳琳、徐幹、阮瑀、應瑒、劉楨。除了孔融因反抗而招致殺身之外,其餘六人皆依附於曹魏政權。蔡琰則是中國史上第一位女性詩人,因遭匈奴北擄,故有與眾不同之經歷,並且呈現在詩篇當中。

1. 孔融

  孔融,字文舉。建安七子當中,孔融輩分最長。其政治態度與另六人不同,對曹魏政權採取反對態度,最終招致殺身之禍。其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散文上,曹丕評之曰「體氣高妙」、劉勰則曰「氣盛於為筆」。在〈薦禰衡表〉、〈論盛孝章書〉可以體現其以氣使文的特點;其詩歌流傳至今的較少,〈雜詩〉二首較為感人。
  至於孔融的缺點,曹丕以為是「不能持論,理不勝詞,以至乎雜以嘲戲」;但是若是到了他的專長之處,則「揚(雄)、班(固)儔也」。

2. 王粲

  王粲,字仲宣。在七子當中,王粲的文學成就堪稱最高。《文心雕龍.才略》以為「仲宣溢才,捷而能密,文多兼善,辭少瑕累,摘其詩賦,則七子之冠冕乎」。由於王粲飽受戰禍流離之苦,因此他的詩歌能夠真實地反應社會現實狀況,如〈七哀詩〉的「出門無所見,白骨蔽平原」,文字簡單,意涵深刻。
  曹丕曰:「王粲長於辭賦」,又稱其辭賦〈初征〉、〈登樓賦〉、〈槐賦〉、〈征思〉諸篇,「雖張(衡)、蔡(邕)不過也」,足見其辭賦之精采。其〈登樓賦〉作於滯留荊州之時,充分體現作者思鄉之情,懷才不遇之愁,感人至深。

3. 陳琳、阮瑀

  陳琳,字孔璋。曹丕曰:「琳瑀之章表書記,今之雋也」,其章表書記與阮瑀齊名,以一篇〈為袁紹檄豫州文〉,將曹操罵得淋漓盡致。而其〈飲馬長城窟行〉,是建安文學當中反映人民勞苦的樂府佳作。
  阮瑀,字元瑜。蔡邕稱其為「奇才」,章表書記相當傑出。詩歌語言樸素,具備建安詩歌反映社會問題的特質,諸如〈駕出北郭門行〉等,堪稱佳篇。

4. 劉楨

  劉楨,字公幹,以詩歌著稱於世,可惜傳世詩篇較少。曹丕讚其曰:「其五言詩之善者,妙絕時人」。其詩平易通俗,善於比興,但辭藻較為貧乏,因此《詩品》稱其「氣過其文,雕潤恨少」。〈贈從弟〉三首,堪稱代表之作。

5. 應瑒、徐幹

  應瑒,字德璉,其文「和而不壯」,長於辭賦,但傳世作品不多;徐幹,字偉長,以五言詩與辭賦見長,曹丕以為其辭賦堪與王粲比肩,有《中論》一書傳世。

6. 蔡琰

  蔡琰,字文姬,是中國第一位傑出的女詩人。由於她曾遭南匈奴俘虜,並嫁與左賢王;後為曹操贖回。世傳〈悲憤詩〉五言體與楚辭體各一篇,與〈胡笳十八拍〉;但楚辭體〈悲憤詩〉與〈胡笳十八拍〉是否為蔡琰所作,仍有疑問。
  五言體〈悲憤詩〉乃中國文人創作的首篇敘事長詩,它的藝術成就如下:

(1).結構完整、層次分明:〈悲憤詩〉以平鋪直敘的方法,按照事件發展順序寫作,因此顯得條理分明,層次井然。
(2).主要情節與細節描寫生動:針對胡兵的兇殘、俘虜的痛苦,與返鄉時所見戰後殘破的情景,描寫得相當生動。
(3).抒情敘事結合:由於〈悲憤詩〉乃是蔡琰「感傷亂離,追懷悲憤」的詩作,因此她在敘述自己的悲慘經歷時,傾注了強烈的情感,成功地將抒情與敘事結合。
(4).人物心理刻畫細膩生動。

(四)、正始文學概說

1. 正始文學的定義

  魏明帝死後,將太子曹芳託孤於曹爽、司馬懿。「正始」為曹芳在為第一個年號。文學史上,則以「正始」代表曹芳繼位以至司馬炎篡魏四十餘年時間。

2. 正始詩風形成的背景

  曹魏晚期,在明帝曹叡身後,曹氏與司馬氏展開頻繁的政治拉鋸。司馬氏集團透過拉攏、收買、屠殺的方式,排除異己,消滅對手,造成黑暗、恐怖的政治局面。在此種局面之下,原本根基已經不穩的儒家思想,在司馬氏的「標榜」之下,成為虛偽的禮教幌子;文學家、思想家為躲避政治迫害,於是崇尚消極避世的道家思想。反映在文學上,則出現避世求仙、虛無超脫的思想,正是《文心雕龍》所謂「正始明道,詩雜仙心」。

3. 正始詩與建安詩之比較

  相對於建安文學對民間疾苦的反映、對建功立業的追求,正始文學主要在於呈現政治的黑暗、恐怖,與面臨死亡的憂嘆。在建安年間慷慨奮發、積極進取的剛健風骨,至正始年間則蕩然無存;取而代之的是否定現實、韜光遁世、消極反抗,蘊含濃厚道家思想色彩,曲折含渾的詩風。
  雖說正始詩人為詩以玄虛,但本質仍舊繼承建安風骨;然迫於時勢,難以明言,故而蘊於言中,意在言外。是以初唐陳子昂除提倡「漢魏風骨」外,亦標舉「正始之音」。

4. 正始詩人概說

  正始年間詩人以「竹林七賢」的阮籍、稽康、山濤、向秀、阮咸、劉伶、王戎七人較為有名,但是除阮籍、嵇康外,山濤、向秀、阮咸、王戎皆無詩歌流傳;劉伶也僅有〈酒德頌〉、〈北芒客舍〉兩篇作品傳世。因此,堪為正始詩人代表者,唯阮籍、稽康。

(五)、阮籍、嵇康

1. 阮籍

  阮籍,字嗣宗,乃建安七子當中阮瑀之子。曾為步兵校尉,世稱阮步兵。阮籍不願與司馬氏合作,為保全自身,因而時常以醉酒遠離世事。言談交際則「發言玄遠,口不臧否人物」。
  由於政治抱負難以實現,為詩批判又擔心招致殺身之禍,因此阮籍透過晦澀的象徵手法,將內心的不滿與苦悶寄託在看似無關緊要的詩篇當中,故而《文心雕龍》評之曰「阮旨遙深」。代表作品有〈詠懷詩〉八十二首。

2. 阮籍作品之內容與特色

  阮籍詩歌以〈詠懷詩〉八十二首為代表,乃是一生詩作之總題。其內容主要呈現在抒發苦悶情緒、揭露黑暗現實、批判禮教虛偽,以及在政治迫害當中,生命如不繫之舟般的憂患之情,這四個面向上。
  由於在混亂、恐怖、傾軋的政治環境當中,阮籍雖然有所抱負、心懷不滿,但是為了保全自身,而不能在詩歌上直接盡抒胸臆。他只能透過比興的手法,借用歷史、神話、自然事物作為象徵,用暗示、晦澀的手法抒發自己的心志,形成一種隱約曲折的藝術風格。雖然隱約曲折,但其中蘊含的言外之意,卻比建安文學更加激烈、執著。在阮籍筆下,五言詩的表現藝術大大提升,完全脫離模仿樂府的階段。
  阮籍堪稱中國第一位晦澀詩的寫作者,也是第一個以組詩方式,將複雜的思想與情感寄託在一個總題當中的詩人。後代如左思、陶潛、庾信、陳子昂、李白等人,皆受到這個形式的啟發。

3. 嵇康

  嵇康,字叔夜,曾任中散大夫,故世稱嵇中散。性情孤高,為人耿直。雖然同樣好老莊之學,但相對於大醉避世的阮籍,稽康顯著地表達對司馬氏政權的不滿。在山濤推薦其為官時,憤而寫下〈與山巨源絕交書〉,表明自己的立場。
  其友呂安之妻為安兄呂巽逼姦,事後呂巽反而誣告呂安事母不孝;嵇康憤而寫下〈與呂長悌絕交書〉,遭到坐連,為司馬昭處刑。
  劉勰在《文心雕龍》當中,評之曰「嵇哲清峻」,詩歌以〈幽憤詩〉、〈贈秀才入軍〉十八首為代表;散文以則〈與山巨源絕交書〉傳於後世。

4. 嵇康作品之特色與成就

  嵇康的文學成就,主要體現在散文方面。劉勰評之曰「師心以遣論」,以己心為師,而不以舊說為師,敢於發表自己的觀點,文如其人。其散文論點明確,析理綿密,為辯論文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。在〈與山巨源絕交書〉當中,作者宣稱自己「非湯武而薄周孔」,對傳統禮教表達蔑視;〈養生論〉主張「清虛靜泰,少私寡欲」;〈釋私論〉闡述公、私的區別,以為「名教」乃是虛偽的集中表現,必先「越名教而任自然」,始可為君子。在諸多篇章當中,在在表現他師心遣論、反對禮教、崇尚老莊的思想、態度。
  若論嵇康詩歌作品,則劉勰評之曰「清峻」,鍾嶸稱其「峻切」。其詩現存五十餘首,以四言為最多,成就也最高。〈贈秀才入軍〉十八首,乃嵇康送其兄嵇喜入司馬氏軍幕而作,表現兄弟離別的思念與人生的感嘆;〈幽憤詩〉則是嵇康因呂安之事入獄時作,詩中描述他寄情老莊而不附流俗的心志,雖然對自己的耿直有所自責,但仍舊不改其志。

(六)、曹魏文學的影響

  從建安以至於正始,曹魏時代的文學在詩歌上發展最大,而散文、辭賦也有不少佳篇。曹魏時代的文學發展,對後代的影響大略如下:

1. 建安風骨

  建安詩歌承《詩經》、漢樂府的現實主義傳統,以及對個人抱負的抒發,形成慷慨、悲涼、簡練剛健的「建安風骨」,成為後世詩歌推崇、仿效的榜樣。

2. 文人樂府

  曹魏期間,文人大量創作樂府詩,並且融合敘事、抒情,開啟文人寫作樂府的先聲。

3. 五言詩進展

  在建安時期,五言詩與樂府詩一般,已經能融合敘事、抒情兩個層面,文人創作已經成為主流;加以正始年間,阮籍所創造晦澀的手法、組詩的形式,使得五言詩越發成熟。

4. 七言詩確立

  曹丕所作〈燕歌行〉,脫離《楚辭》體的七言,以後代近體詩的七言句式作詩,乃是七言詩正式確立的標竿。

5. 辭賦

曹植、王粲等人,在辭賦上多有佳篇;並且與前代一般,已經有駢偶的情形出現,促進後代駢文、駢賦的發展。

三、 兩晉文學

(一)、魏晉散文與駢文的發展

1. 魏晉散文發展總結

  魏晉時期,散文有兩大特徵。在內容上,抒情色彩濃厚,時常結合表達政治見解與抒發個人感情;形式上,駢偶化的傾向逐漸明顯,對於遣辭造句的藝術技巧更加講求,體裁也更多樣化。
  建安、黃初年間的散文,以曹氏父子、建安七子為主。曹操文章如〈讓縣自明本志令〉、〈求賢令〉、〈整齊風俗令〉、〈軍譙令〉等,清峻通脫,質樸簡約;曹丕書札如〈與吳質書〉、〈與繁欽書〉、〈答曹洪書〉等,清麗卓約,富於情韻意趣;曹植章表如〈求自試表〉、〈陳審舉表〉,獨冠群才,書札如〈與吳季重書〉、〈與楊德祖書〉,富抒情意味,辭藻較父兄華麗;孔融以氣使文,陳琳為文犀利,各有擅場。
  魏晉之際,以論難散文、書序為主,或玄理之辯、或嫉世之辭,最後昇華為超然物外之音。其文體風格或有不同,但皆析理嚴密,渾厚典重。方其時,散文家可分兩派,一為阮籍、嵇康,一為何晏、王弼。阮籍長於辯論,如〈大人先生傳〉,語重意奇,發前人所未發;再如〈通易論〉、〈通老論〉、〈達莊論〉、〈樂論〉等,闡發道家之緒,行文偶用韻語。嵇康散文使氣騁辭,明快犀利,如〈管蔡論〉、〈與山巨源絕交書〉、〈難自然好學論〉、〈養生論〉等,對南朝論辯散文有所啟迪。
  除此之外,尚有諸葛亮〈出師表〉、陳壽《三國志》、李密〈陳情表〉等。
  西晉散文越發駢偶,駢文逐漸成熟。當時散文名家,首推陸機、潘岳。陸機文諸如〈豪士賦.序〉、〈歎逝賦.序〉等,結合說理、抒情,再如〈與趙王倫牋薦戴淵〉,音韻和諧,辭藻華麗,堪稱駢文之奠基者。潘岳擅長哀誄之文,諸如〈馬洞督誄〉、〈夏侯常侍誄〉,皆富於感情。張華短篇筆札,信筆寫去,不假雕飾;陸雲〈與兄平原書〉純用散體,如道家常;劉琨〈答盧諶書〉,介於駢散之間,悲涼慷慨,皆堪稱佳作。
  東晉以降,駢文興盛,但仍有沿用散文寫作者,如王羲之、陶潛。王羲之文風清淡,不尚辭藻,其文如〈蘭亭集序〉,感物抒情,筆勢飄逸。陶潛兼擅詩歌散文,文章淡泊而內涵豐腴,以田園山水取代魏晉玄學的虛無飄渺,諸如〈五柳先生傳〉、〈桃花源記〉等等,千古傳誦。

2. 駢文的興起與發展

  先秦兩漢散文當中,偶有對偶,皆自然形成,而非有意講求。側重內容之對比,不尚字句之雕琢,大多文章皆以散體為主。然若純粹就「對偶」而言,則《尚書》、《詩經》、《楚辭》當中,皆有許多文辭對偶的現象;秦代散文如李斯〈諫逐客書〉已經有很重的駢儷色彩。
  西漢時期,賈誼文中偶有對偶句連用,但不夠整齊。辭賦發達之後,散文也受到影響,變得日漸駢儷;但駢句在全文中仍舊只是偶爾使用。東漢文風逐漸綺靡,駢句亦逐漸增加,漢末蔡邕〈郭有道碑〉幾乎通篇皆用駢句,已經具備駢文的形式。
  駢文之確立,在於魏晉之間,並且於六朝興盛。中國古代雖有豐富的文學作品,但一直要到魏晉六朝之間,人們才將文學看作一門獨立學科,並且開始有純文學的概念。文學被獨立研究、創作之後,逐漸開始崇尚辭藻的華麗、文體的美觀。
  曹魏時代,諸如曹丕、曹植、陳琳諸家的書札、檄文,多少具備駢儷色彩;西晉陸機堪稱駢文之代表人物,其文章有許多整篇皆用駢偶,句式也用駢文的四六體,用詞造句緊緊相對,完全具備駢文的特徵。在南北朝之時,駢文在這樣的基礎上,大大地興盛。

3. 駢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價值

  魏晉南北朝駢文興起,幾乎取代散文的地位。其修辭手法早在先秦兩漢就已經為思想家、文學家所運用,最終成為文人刻意運用在文章中,正式而嚴格的駢文手法。駢文的出現,代表中國文學家開始認識到文學的形式主義,並且對文章的形式開始有嚴格的要求。

(二)、太康文學概說

1. 太康文學定義

太康乃晉武帝年號,在文學史上則代指泰始初年至永嘉之前,約四十年的這段時間。其間詩歌、散文均有長足發展,且駢文亦逐漸興起。

2. 太康文學的特色

  太康時期,天下底定,經濟開始復甦,文學逐漸走向雕飾、華麗的風格。體制上,太康文學繼承建安文學,無論在詩歌、文章的形式上,均有長足發展;風格上,則缺乏建安詩人蒼涼悲壯、述志抒情的風骨,流於輕綺靡麗;內容上,亦較少反應現實、體察民苦之作,而以歌功頌德、攀龍附鳳為務。
  雖然在內容、思想、風格上,太康文學缺乏建安風骨;但在辭藻、修辭上,確實較前代更為精巧、華麗,顯然著重技巧過於內容,對後代文學形式的發展有積極的效果。

3. 太康時期代表作家概說

  太康時期代表作家,以傅玄、張華、張協、張載、張亢、陸機、陸雲、潘岳、潘尼、左思等人為代表,該些作家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上較缺乏重要地位,但在詩歌、文章、辭賦的創作、形式上,也各有不同的貢獻。

(三)、三張、二陸、兩潘、一左

  「三張、二陸、兩潘、一左」的說法來自鍾嶸《詩品》,三張舊說指張協、張載、張亢兄弟,後人以張亢成就較微,因而有以張華代替之說;二陸指陸機、陸雲兄弟;兩潘指潘岳、潘尼叔姪;一左則是左思。

1. 張華、張協、張載

  張華,字茂先,晉時官至司空,後為司馬倫所殺。在曹魏末年,張華以〈鷦鷯賦〉崛起,今存詩三十二首;張載,字孟陽,以〈劍閣銘〉聞名於當時;其弟張協,字景陽,以〈雜詩〉十首為代表作,語言樸素、風格淡雅。

2. 陸機、陸雲

  陸機,字士衡。由於曾任平原內史,故而世稱陸平原。今存詩一百零四首,大多為樂府詩與擬古詩;為文則音律諧美,講求對偶、用典,開駢文之先。除詩、文外,尚有關於文學理論的著作〈文賦〉。
  陸雲,字士龍,曾任清河內史,世稱陸清河。其以詩名世,頗重藻飾,為文則文風清新嚴謹。陸機因捲入八王之亂而遇害之後,陸雲亦受牽連而死。

3. 潘岳、潘尼

  潘岳,字安仁。其詩今存十八首,以〈悼亡詩〉三首為代表作;又擅為哀誄之文,如〈馬洞督誄〉、〈夏侯常侍誄〉,詞采華艷,富於感情。潘尼,字正叔,乃潘岳之姪。一般認為潘尼詩作較潘岳略遜一籌。

4. 左思

  左思,字太沖。其貌不揚,口訥而不擅交遊;但為文辭藻壯麗,為文毅力驚人,曾以十年時間寫成〈三都賦〉,洛陽為之紙貴。其詩歌代表作品為〈詠史詩〉八首。左思早年有志仕進,但囿限於晉代門閥制度而懷才不遇,因而詩中對晉代扼殺人才的不合理制度作出批判,並且抒發自己的生活態度與志向。
  其詩錯綜史實,融會古今,沈德潛謂之曰「詠古人而己之性情俱見」。雖有對偶之句,而無呆滯之弊;講究字句整練而不失自然,祖述漢魏而不刻意仿古,具有建安文學的風骨。

5. 左思、班固〈詠史〉比較

  自班固以來,〈詠史詩〉多半一詩詠一事,並以客觀敘述的方式陳述史事;左思〈詠史詩〉則融會古今,並且在對史事的歌詠當中,體現自身的感情、思想與人格,對後代詠史抒情的詩歌作品有開創之功。

(四)、永嘉文學概說

  文學史上的永嘉文學,以西晉永嘉年間為主,囊括西晉、東晉交替之際。當代代表作家有劉琨、郭璞。由於經歷八王之亂,國勢衰頹;加以異族南侵,造成永嘉之禍。當此國破家亡之際,劉、郭的詩文具備濃厚的現實色彩。
  雖永嘉文學以劉、郭為代表,但當時仍以玄言詩為主,並且風靡東晉詩壇,直至陶潛為止。

(五)、劉琨、郭璞、玄言詩

1. 劉琨

  劉琨,字越石。他曾參與「二十四友」之遊,思想中也有虛浮的一面;但西晉覆滅之際,他在北方負嵎頑抗,思想也起了相當的變化。劉琨最終死於內亂,然其鍥而不捨的精神,歷代罕見。
  劉琨詩歌今存三首,皆作於鑿戰北方時,現實內容豐富,並蘊含愛國之情。〈答盧諶〉乃回贈盧諶〈贈劉琨〉之作,四言八章;〈扶風歌〉敘述劉琨北上并州途中見聞,詩中情調因應內容而動,寫時局艱困則委婉曲折,寫豪情壯志則意氣飛揚,富有樂府民歌韻調;〈重贈盧諶〉作於內亂被囚之時,前半段舖敘歷史上賢臣輔助聖君之事,暗喻自己與盧諶、段匹碩共扶晉室的壯志,後半段寫大功未竟、壯志未酬、時不我予的惆悵與悲哀,堪稱劉琨詩歌代表之作。

2. 郭樸

  郭璞,字景純。其人博學多才,精通古文奇字,擅卜筮之術。永嘉亂後,隨晉室南渡。後為王敦幕僚,藉卜筮以阻止其謀反,因而遭戮。郭璞曾為《爾雅》、《三倉》、《方言》、《山海經》等書作注,文學方面則以詩歌成就較高,〈遊仙詩〉十四首為代表作。
  〈遊仙詩〉顧名思義,以遨遊仙境為主題。在內容中提及遊仙者,以屈原〈離騷〉為最早;但以「遊仙」為主題的,則是郭璞首創。郭樸博學多才,但政治上並不得志。有感於現實的混亂、黑暗,與懷才不遇的失意,於是寫作遊仙詩以寄託內心對現實的不滿。其中有對門閥的輕視,有生不逢時的感慨,也有表現求仙渺茫、傷時嘆逝之情。相對於東晉時理過其詞、缺少詩意的玄言詩,郭璞〈遊仙詩〉的抒情色彩較為濃厚,且語言豪邁俊爽,藝術性較高。

3. 玄言詩

  玄言詩出現於盛行清談、玄學的西晉晚年,以孫綽、許詢、桓溫、庾亮等人為代表。由於庾亮、桓溫等官高位顯,因此甫一提倡,即刻風靡,並且幾乎影響整個東晉詩壇。
  玄言詩脫離現實生活,談玄弄虛,幾為老莊哲學之注解。《詩品》稱之為「理過其詞,淡乎寡味」,甚而稱「建安風力盡矣」。雖盛極一時,但流傳下來的很少。
  東晉、劉宋之際,玄言詩逐漸退出舞台。

(六)、陶潛文學的特色與影響

  陶潛,或名淵明,字元亮。一說晉時名淵明,劉宋後改名潛。私諡靖節先生。今存詩百二十餘首,文、賦十餘篇。
  在當代與兩晉之後,陶潛詩作並不受到文壇重視,《文心雕龍》,對陶淵明隻字未提;鍾嶸《詩品》也僅列陶詩為中品,並且稱之為「隱逸詩人之宗」。這種情況相信與魏晉南北朝談玄弄虛、駢偶藻飾的整體文風有關。

1. 陶潛詩文的風格與特色

  陶潛詩文俱佳,詩如〈飲酒〉、〈歸田園居〉,文如〈五柳先生傳〉、〈桃花源記〉等,流傳千古。其特色大略如下:

(1).平淡淳美、清峻自然:陶潛長期生活在農村,親自躬耕,對農村生活有切身感受,對田園風光、田園生活有相當的感情;而這些情景,都透過質樸、淺白的文字描寫,呈現在詩文當中。在農村的平靜生活,與不求名利的心境下,詩文自然也透發恬淡的風格。
(2).語言質樸、簡潔含蓄:陶詩當中很少有華麗的辭藻,大多是透過淺白、質樸的語言,直接成篇;但這些淺白質樸的詩篇卻都渾然天成,難以更易一字,反覆讀之,更覺淳厚。是以蘇軾讚曰「淵明詩初看似散緩,熟看有奇句」、「似大匠運斤,不見斧鑿之痕」。
(3).結構完整渾厚:相對於兩晉文人普遍追求辭藻、講究華麗之時,陶潛的詩文不追求形式上的華美,反而造成通篇渾然天成,氣象一致,沒有某句特別突出顯眼的現象,保存了整體結構的完整性。
(4).意境、哲理高妙:在陶潛的田園詩當中,運用生動的筆法,將田園生活的意趣具體描述,將「欲辯已忘言」的真意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,給讀者自己去領略;而諸如「盛年不重來,一日難再晨」等等詩句,也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。

2. 陶潛詩文的影響

  陶潛詩文對後代文學的影響,具體呈現在內容、技巧、題材三個方面:

(1).內容方面,陶潛對名利的淡泊,不與為政者同流合污的品格,給後世知識份子樹立了典型的榜樣,並且提供精神上的靈泉,供後世文人汲取。
(2).技巧與風格方面,陶詩平淡、渾然天成的藝術技巧,給予後世詩人,尤其是田園山水詩人,一個成功的典範。
(3).題材方面,陶潛的詩脫離遊仙、玄言的風格,也不像建安詩人以遠大的抱負為抒發主體。他的田園詩在後代不斷發展,在唐代形成田園山水詩派,並且持續影響中國文學,乃至於思想、哲學。

(七)、兩晉文學的影響

  兩晉文學除了陶潛另外論述之外,其餘諸家對後世文學的影響,大體而言是在文學形式上。駢文體制經由先秦、兩漢、曹魏的發展之後,在兩晉之間大致確立,開啟中國文學以形式著稱的經典文體。此外,當代盛行清談、崇尚老莊哲理,除了造成遊仙思想之外,也進一步促進中國文學幻想、浪漫方面的創造力。

四、 南北朝文學

(一)、南北朝文學概說

  劉宋篡奪東晉、北魏一統北方之後,進入長時間的南北對峙。北方歷經分裂之後,分為東魏、西魏,進而遭到篡奪而成為北齊、北周;南方則歷宋、齊、梁、陳四朝先後篡奪。最終由隋朝統一,結束南北朝的紛亂狀況。

1. 南北朝文學發展背景

  在魏晉之時,無論政治、社會、經濟各方面,皆有很大變動;到了南北朝時期,這些變動依然存在,並且持續對中國思想與文學造成巨大的影響:

(1).政治亂象、文人受戮:早在漢魏之際,黨錮之禍就已開屠殺文士之先;魏晉之際,由於政治上的傾軋,文人更是動輒得咎。歷經長期政治的混亂與殘殺,使文人或言以晦澀、或寄託遊仙、或談玄弄虛、或寄情山水田園。
(2).儒學衰微:儒家思想在漢末之時飽經挫折,在政治傾軋的摧殘下失去指導人心的力量;而原本依附於儒家學術思想的文學,在儒學衰微的契機之下獨立出來,成為一門獨立學科,並且開始有文學理論、文學批評論的出現。
(3).宮廷掌握文學:南朝於政、軍上建樹不大,但四朝君主皆能為詩歌,且雅好、獎勵文學。在造成文學興盛的同時,亦導致詩歌文學為宮廷服務的弊害。
(4).門閥世族的社會型態:由於兩晉之時,門閥世族掌握文人仕進之途,壟斷政經文化;晉室南渡、劉宋篡奪之後,江南地區逐漸富庶,使世族獲得享樂的物質條件,迎合世族以求得仕進的文學作品也應運而生。由於在內容上無法有所創新,因此在手法技巧上力求精美,進而導致注重形式的文學狀況。
(5).佛道盛行:儒學衰微之後,玄學代興,加以佛學傳入中國,與玄學又有部分共通之處。玄學、佛學相輔相成,為清談人士所好,並且影響遊仙詩、玄言詩與志怪小說的發展。

2. 南朝文學概說

  南朝文學主要以詩歌、駢文有較大發展。在詩歌方面,有元嘉體、永明體、宮體,分別代表三個時代的詩歌發展。
  在政治上,南朝以宋、齊、梁、陳為主,期間南北戰亂頻仍,又經歷朝代更迭;但自東晉以至隋一統,南方文學卻仍繼承兩晉華艷綺麗的文風,並且更加發展,成為具備形式主義典型的南朝文學,其原因概略如下:

(1).社會安定:南朝雖經歷宋、齊、梁、陳四個朝代,但朝代更迭之際少有戰亂,以禪讓方式完成,因此能最大限度地保持社會安定性,使經濟能夠持續發展,不為戰禍所擾。由於生活富裕,南朝君臣士族較缺乏興國之志,文學上則缺乏思想的滋養,轉而朝向追求形式主義的文學。
(2).統治階層提倡、文人南渡:由於統治階層雅好、提倡文學,加上諸多文人隨晉室南渡,使文學在南方能夠發展興盛;但由於統治階層愛好華辭美文之故,使得文學只有往形式主義發展。
(3).儒學衰微、佛老盛行:在儒學為玄學所取代之時,文學於內容上缺乏思想支柱,容易走向虛無飄渺,久之便缺乏創新;但因為思想內容無法創新之故,使文學形式的發展更加為文人所重視。
(4).文學觀念進步:由於文學作品日漸增加,在魏晉之時,已經有曹丕《典論.論文》、陸機〈文賦〉等等,提出文學理論、文學批評論;六朝則已經有「文」、「筆」的區分與爭論,使作者更注重文學形式與藝術技巧。關於文學理論、文學批評論,將於後述。
(5).聲律說:中國古代文學創作有聲律和諧者,係成於自然,渾然天成;以至魏晉,文人逐漸開始注意聲律諧美。佛經傳入之後,為求貼切地誦讀經文,使文人對漢語四聲開始有所認識,並且在沈約提出「四聲八病」一說之後,使詩文在辭藻、意涵的對偶上,也致力於聲律的對偶、和諧。

3. 南朝代表作家

  南朝代表作家,在劉宋元嘉年間有顏延之、謝靈運、鮑照較具代表性;齊梁時期則以沈約、謝朓等「竟陵八友」為代表。梁、陳之際,宮體詩盛行,有何遜、江淹、徐陵、陰鏗、江總等人為之。

4. 北朝文學概說與代表作家。

  北朝詩歌發展不如南朝興盛,以庾信為其中代表;而民歌有北方獨特的蒼勁風格,值得一觀;散文方面,酈道元《水經注》、楊衒之《洛陽伽藍記》乃是著名的地理作品,亦具有相當的文學性。

5. 南北朝詩歌對後世文學之影響

  大體而言,南北朝詩歌在內容上開創山水詩一脈,影響後代自然詩派;宮體詩則在修辭、描寫上對後世詩歌有所裨益。但南北朝詩歌最重要的影響,還是在新體制開創這部分:

(1).古詩的變體:魏晉之前,詩多一韻到底。至南北朝,始出換韻之詩。其韻腳亦有平仄對換,頗有規律,使詩的音調趨於活潑。如沈約〈春白紓〉等。
(2).長短體的產生:《詩經》、漢樂府詩皆有長短句,然皆偶然為之;南北朝時期的長短體,乃有意為之,例如三、七、四、三的〈江南弄〉,沈約、蕭衍皆有作品。此可視為詞體之先聲。
(3).小詩的興起:小詩即唐人絕句,此類詩體自漢樂府已有之。南齊永明年間,小詩日益增加,且藝術技巧更為進步,堪稱唐代絕句之先驅。
(4).律體的逐漸形成:律體除講求韻律外,亦講求對偶,乃律詩之先聲。雖南朝時尚未臻至完備,但已為梁陳二朝主要詩體之一。及至楊廣〈江都宮樂歌〉,平仄對偶皆更進步,七律算是初步形成。

(二)、元嘉體

1. 元嘉體概說

  「元嘉體」之名,見於嚴羽《滄浪詩話》,用以概括謝靈運、顏延之、鮑照三大家。《文心雕龍.明詩》曰:「宋初文詠,體有因革,莊老告退,而山水方滋;儷采百字之偶,爭價一句之奇,情必極貌以寫物,辭必窮力而追新,此近世之所競也」,可見此時代文學以要求排偶、辭藻雕琢、好用典故為重。

2. 山水詩的興盛

  劉宋之時,山水詩逐漸興盛,與田園詩一同取代玄言詩在詩壇的地位。山水詩的興盛原因大略如下:

(1).社會因素:魏晉之際,士大夫為了保全自身,大多崇尚隱逸,於是嚮往園林山水。在他們作詩讚美隱逸生活時,同時也讚美山水美景,而對山水的描寫就在詩歌當中逐漸增加。
(2).文學發展進程:由於玄學以親近山水為保存個性完美的途徑,因此親近山水的思潮亦影響文學創作;加以玄言詩空洞枯燥,初時尚覺新奇,久之便顯乏味,因此改變乃是文體發展之必然進程。
(3).經濟發展:晉室南渡之後,南方經濟得到長足發展,士族有足夠條件興築園林山水,或者遊覽山水名勝;進而在時常接觸山水風景之情形下,對山水的描述自然增加。

3. 謝靈運、顏延之

  謝靈運,幼時曾客居錢塘,故小名客兒,後人稱其謝客;又因封康樂公,世稱謝康樂。《詩品》稱其「名章迥句,處處間起;曲麗新聲,絡繹奔發」,可見其重視辭藻之雕飾。
  謝靈運出身士族,然而由於個性放任,仕途並不順遂;在仕途不順與玄言失影響下,謝詩透發沒落頹廢的感情,與樂天安命的思想。
  謝詩雖受玄言詩影響,然並未循玄言詩之窠舊,而透過山水景物的描寫,將玄學思想中抽象化的概念具體化,一改玄言詩抽象、虛無的缺陷。雖亦有在詩中空談玄理,與雕琢藻飾之弊,但相對於玄言詩畢竟是創新的。謝靈運乃南北朝山水文學之代表,有《謝康樂集》傳世。
  顏延之,字延年。其詩以辭采與謝靈運齊名,世稱「顏謝」。為詩較多應酬之作;好用典故,精於雕琢,因而鮑照對其有「鋪錦列繡,雕繢滿眼」之譏。

4. 鮑照

  鮑照,字明遠,曾任前軍參軍,故人稱鮑參軍。詩以樂府最為有名,兼擅駢文與賦。〈擬行路難〉十八首與〈擬古〉、〈詠史〉等詩作,堪稱其代表。由於鮑照出身寒微,懷才不遇,為詩較顏、謝更能繼承漢魏樂府詩反應現實的傳統。其七言歌行氣勢雄放,感情激越,語言遒勁,富浪漫主義色彩。杜甫以「俊逸鮑參軍」描寫李白詩才,足見其風骨影響後代詩人深遠。

5. 陶、謝比較

  陶潛田園詩與謝靈運山水詩,均為晉宋之際以自然為題材,脫離玄言詩範疇的代表作家。此二家時常為後代所並稱,但由於個性與出身背景皆有不同,因此在詩歌上亦有相當差異:

(1).內容方面,陶潛詩著重於田園,山水僅居其次;謝靈運則僅以描寫山水風景為主。
(2).風格方面,陶潛詩重質不重文,平淡自然,恰能表現淳樸的農村生活;謝靈運為詩較為雕琢、駢儷,對山水風景描寫細微,較有太康詩風格。
(3).創作心情上,陶潛真心歸隱,安於田園生活;謝靈運身在江湖,心遊魏闕。
(4).寫作態度上,陶潛以主觀、寫意的角度,寫田園風光,兼及山水;謝靈運以客觀、寫實角度,以為山水皆供我玩賞,較無個人之存在。

6. 元嘉體之影響

  元嘉體詩歌分為三個流派,各自效法謝靈運、鮑照、顏延之。他們的詩歌改變東晉以來的玄言詩風,形成注重辭藻,講究對仗的趨向。鮑照的七言樂府對後代七言詩影響也頗為深遠。

(三)、永明體

1. 永明體概說

  「永明體」一詞首見於《南齊書.陸厥傳》:「(沈)約等文皆用宮商,以平上去入為四聲,以此制韻,不可增減,世呼為永明體」。指齊武帝永明年間,以詩歌音律結合駢偶形式,形成的一種詩體。
  永明體詩歌的主要詩人,乃聚集在竟陵王蕭子良周圍,合稱「竟陵八友」的沈約、謝朓、王融、任昉、陸倕、范雲、蕭琛、蕭衍諸家。

2. 沈約

  沈約,字休文,仕宋、齊、梁三朝,乃永明詩壇領袖人物。其《四聲譜》、「四聲八病」說,造就當代文學形式主義,與後代詩歌、聲韻學等等方面的發展。關於沈約的聲律論,後文再述。
  沈約在文學上,主張「三易」──易見事、易識字、易讀誦,同時強調音律諧美。其詩以五言為善,〈傷謝朓〉、〈別范安成〉等,頗具特色。惜其詩較少興寄、蘊藉,有時為求聲律,而失之刻板。除詩歌外,沈約亦著有《宋書》,對歷史有所貢獻。

3. 謝朓

  謝朓,字玄暉,曾為宣城太守,後人稱之為謝宣城。其山水詩與謝靈運齊名,世稱小謝。其詩表現對清靜生活之追求,與對現實的不滿;而在藝術技巧上,具備了謝靈運對山水的細微觀察,而較少藻飾與玄言,使情景能夠交融,詩風流麗清新。
  謝朓詩作當中,諸如「天際識歸舟,雲中辨江樹」、「大江流日夜,客心悲未央」等,清新優美;〈遊敬亭山詩〉、〈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橋詩〉等,乃山水詩名篇。

4. 其他詩人

  竟陵八友當中,任昉以表、奏、書、啟等應用散文明世;王融以文藻富麗、才思敏捷著稱;蕭衍最終受齊禪讓,是為梁武帝。

5. 永明體的影響

  永明體的詩歌,講究細密的聲律與工整的對仗,篇幅較為短小,奠定唐代近體詩形成的基礎,成為詩歌走向格律化的重要過度階段。

(四)、宮體

1. 宮體概說

  「宮體」一詞,首見於《梁書.簡文帝紀》對蕭綱的評語:「然傷於輕艷,當時號曰宮體」。宮體詩流行於梁陳,並且影響初唐詩歌。其主要內容乃是以艷麗的詞句、和諧的音律、精巧的藝術表現,描寫婦女閨情,乃至於女色、臠童等等;除此之外,亦兼有部分詠物之作。

2. 宮體詩代表作家

  宮體詩在梁武帝蕭衍及吳均、何遜之時,已開其端;蕭綱、蕭繹、徐摛、庾肩吾、徐陵、庾信則是主要作者,陳後主陳叔寶與江總、陰鏗等等,亦為宮體詩作者。

3. 徐庾

  「徐庾」指南朝徐摛、徐陵與庾肩吾、庾信兩家父子之並稱。四人皆以宮體詩著稱,尤以徐陵、庾信最為有名,故稱其詩作為「徐庾體」。徐庾父子四人皆稱典型宮廷文人,寫過不少纖巧艷麗的宮體詩。徐陵所編《玉臺新詠》當中,保存不少民間優秀詩作,但仍是以艷麗的作品居多。徐庾四人當中,以庾信經歷最為特殊,文學成就也最高。
  庾信,字子山。庾信出使西魏時遭到扣留,被迫為官;後北周篡西魏,梁朝亦為陳所代,周武帝愛庾信之才,不予放還,以之任開府儀同三司,故世稱庾開府。
  庾信各體兼擅,在詩、文、賦上均有傑出表現,乃是集六朝之大成,並下開唐代文學之能人。其早年身在梁朝,以宮體詩名世,作品內容、思想較為狹隘;及至受拘於北方,境界始開。
  被西魏所扣留之後,雖然仕途順遂,但庾信仍舊因侍奉敵國而倍感屈辱;加以受到北朝文風的薰染,使其為文風格由宮體的艷麗華美轉為蒼涼悲壯、剛健深沉。〈擬詠懷〉二十七首,藉擬古之名,抒發己悲。除了文學成就外,庾信〈秋日〉、〈寄徐陵〉已經具備五律、五絕的形式,為近體詩發展奠定堅實基礎。
  除詩歌之外,庾信駢文、駢賦亦相當傑出。其賦有北方蒼勁之風,又有南方對偶清綺之巧,如〈哀江南賦〉,穿插個人身世、時事與抒懷,堪稱「賦史」。

4. 宮體詩的得失與影響

  宮體詩以描寫婦女生活、體態為主,兼有部分詠物之作。雖說後代對宮體詩之評價普遍低下,然而實際上真正流於低級者並不多。總地來說,宮體詩雖流於輕佻、艷麗、柔弱,但描寫細膩,文字清麗者不少,加以具備存留當時名物之功能,又對後代格律詩有所促進,不能一概屏除。

(五)、民歌

  南北朝民歌,上承樂府詩的優良傳統,並且更加發展,各自形成特色。《樂府詩集》云「艷曲興於南朝,胡音生於北俗」,正是對這種不同性的總結。南北朝民歌篇幅較漢樂府詩為小,抒情多於敘事,南北之間也有所差異。

1. 南朝民歌

  南朝樂府民歌大多屬於《清商曲詞》中的「吳歌」、「西曲」,總數約五百餘首。吳歌產生於江南建業一帶,以〈子夜歌〉、〈華山畿〉最多,其次為〈讀曲歌〉;西曲則生於荊、楚之地。南朝民歌以五言四句為主,並且大量活用同音雙關,增添語言的活潑與委婉。
  吳歌為晉、宋之間產生於建業的民間徙歌,之後被之管絃,形成十餘種曲調,並以〈子夜歌〉、〈子夜四時歌〉、〈讀曲歌〉、〈華山畿〉等曲為主。內容多以情歌為主,從多方面寫愛情生活。體製上以五言四句為主,風格清麗婉約。
  西曲盛於齊、梁時代,產生於荊楚之地,曲調有三十餘種,以〈烏夜啼〉、〈採桑度〉、〈莫愁樂〉等較為重要。描寫的生活層面較吳歌為廣,多寫旅客、商婦的離別之苦。比之吳歌委婉含蓄,西曲顯得熱烈坦直。

2. 北方民歌

  北方民歌主要見於《樂府詩集.梁鼓角橫吹曲》,《橫吹曲》乃是在馬上用鼓角演奏的軍樂,流傳到南方之後,為梁代樂府機關保存。
  北方民歌表現北方的景色與風俗,對北方少數民族的形象與生活,描繪得相當深刻。由於戰爭頻仍,因此北方民歌有許多反映戰爭之作;此外,亦有不少大膽潑辣的愛情歌曲,與南方情歌的委婉大異其趣。
  除了五言四句之外,北方民歌也有七言四句的體製,對唐代七言詩有所影響。

3. 〈木蘭詩〉

  〈木蘭詩〉乃是中國文學史上相當成功的敘事詩之一,全詩著重於描述木蘭的經歷,風格古樸剛健。其敘事、修辭、語彙方面,取得了相當的成就。
  在〈木蘭詩〉當中,內容以敘事為主軸,但亦兼顧抒情的成分。透過對於木蘭的行為、動作、對話的描寫,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、心理活動、情感變化等面向,將敘事與抒情融合,使人物栩栩如生。
  從文學技巧來看,〈木蘭詩〉當中有如「問女何所思,問女何所憶」之類質樸如口語的部分,也有如「將軍百戰死,壯士十年龜」之類對偶工整的律句,造成流暢自然的語言風格;修辭方面,〈木蘭詩〉靈活運用諸如譬喻、對偶、頂針等修辭技巧,出語自然,不見斧鑿之痕。

4. 南北民歌比較

(1).曲調不同:南朝民歌屬於《清商曲辭》,北朝民歌屬於《梁鼓角橫吹曲》,在音樂上有所不同。
(2).內容不同:南朝民歌以女子口吻的情歌居多,北朝民歌則有描寫戰爭、風景、民間疾苦的內容。
(3).形式不同:南朝民歌以五言四句為主,,北朝民歌則有四言、五言、七言。

5. 南北朝民歌的影響

  南北朝民歌繼承漢樂府詩的寫實精神,與南北朝形式主義的文風截然不同。其對於後代文學之影響概略如下:

(1).體裁方面:南朝民歌以五言四句為主的形式,與北朝民歌七言四句的形式,啟發後代近體詩絕句的形式。
(2).內容方面:魏晉南北朝文人所擬作之樂府,在民歌的影響之下,內容逐漸柔婉,進而與當代華艷的文風結合,促進宮體詩的產生。
(3).表現手法方面:民歌在簡單質樸的語言當中,時常運用排比、頂針、雙關等等修辭手法,影響、滋養後代詩人創作技巧。

(六)、南北朝散文與駢文

1. 駢文的定義與特點

  駢文,是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,乃對偶、排比修辭的延伸發展。在魏晉南北朝間,駢文極盛一時,並且在唐代古文運動時逐漸衰落。
  作為鼎盛一時的文體,其特點如下:

(1).語言駢儷:在句式結構、事類上要求對稱,而在事類對稱上又有言對、事對、正對、反對等等區別。
(2).四六句式:駢文以四字、六字為單位,並且以不同的對稱方式成文。
(3).講求音韻聲律:駢文分為有韻、無韻二類,皆講究平仄,對節奏的要求也相當嚴格。
(4).講求用典:包含正用、反用、名用、暗用、化用等等各種用典手法。
(5).講求藻飾:駢文的形成受到騷體鋪采摛文的影響,加以六朝華麗文風的圍繞,使得駢文從形成之初就相當重視藻飾。

2. 南北朝駢文代表作家

  劉宋之時,文章之用典已經逐漸增加,句式也越發整齊。顏延之〈陶徵士誄〉、〈三月三日曲水詩.序〉已經使用四六文體,鮑照〈登大雷岸與妹書〉也已經具備駢文鋪摛成文的特點。而當時的章表詔誥,已經通用駢體。
  齊梁之際,由於沈約聲律論的提倡,導致駢文開始講究聲律。當代如孔稚圭〈北山移文〉、謝朓〈拜中書記室辭隋王箋〉等,皆為駢文佳作。
  梁陳之時,蕭統、蕭綱等皆為駢文寫作能手,徐陵、庾信更為世所重,稱為「徐庾體」,駢文極盛一時。

3. 《水經注》

  《水經注》,乃北魏酈道元注《水經》之作。全書四十卷,記載水道一千三百八十九條,逐一說明各水的源頭、支流、流向、經過、匯合及河道概況,並且對每一個流域內的水文、地理延革、歷史故事、神話傳說、風俗習慣等皆大略描述。全書以散文為行文主體,偶爾採用駢文手法,對後代山水散文有相當影響。

4. 《洛陽伽藍記》

  《洛陽伽藍記》,東魏楊衒之撰。「伽藍」乃是「僧伽藍摩」的省稱,即「佛寺」之意。《洛陽伽藍記》乃是針對洛陽一帶七十多處寺廟的記述之作。全書分五卷,具體描寫廟宇殿堂的規模、形制、建立始末等等,且亦記述相關的歷史事件、社會經濟情況、風土民情等等,對保存歷史有所幫助。以散文體為主,在形容描寫之間偶爾夾雜駢體,條理清晰,描述生動具體。

5. 《顏氏家訓》

  《顏氏家訓》,北齊顏之推撰,作於隋初。內容主要以傳統儒家思想為主,教育子弟如何修身、齊家、處世、為學等等,提倡學習、反對不學無術,同時重視學術與工農商賈各種方面的知識。主張「學貴能行」,反對高談空論。全書共二十篇,每一篇均圍繞一個主題,並列舉故事為其思想之佐證。語言通俗,質樸無華,相較於當時駢儷文風別具一格。

五、 魏晉六朝文學理論與文學批評論

(一)、「文學」觀念之演進

「文學」一詞早在先秦就已經出現,但歷代對「文學」的定義皆有不同。截至魏晉南北朝,對「文學」的定義才逐漸清晰。

1. 先秦

  在《論語.先進》當中提到「文學:子游、子夏」,邢昺疏「文章博學則有子游、子夏二人」,可見《論語》的「文學」兼有文章、博學二義。《論語》當中出現的「文」,多半指一切學問、制度;《荀子》中的「文學」則以指稱「學問」為主。在《墨子》、《韓非子》當中出現的「文學」,也是以「學問」為主要意涵。

2. 兩漢

  兩漢之際,「文學」劃分為「文」與「學」,將「文」作為「文章」,「學」作為「文學」,用以區分學術內容與文學內容的篇章。《史記》、《漢書》中的「學」或「文學」多泛指一切學術;「文」、「文章」則指當時的辭賦一類文學作品。

3. 六朝

  《後漢書》特立〈文苑傳〉、《南齊書》亦立〈文學傳〉,稱「文章」或「文學」,定義與今天之「文學」已經無甚差別。宋文帝設立「四學」,將「文學」與「儒學」、「玄學」、「史學」相對等,可見「文學」在南北朝時已經獨立出來,成為一種專門的學術,而不再是其他學術的附庸。
  昭明太子蕭統編纂《昭明文選》,便不把經、史、子作為文學,並且以「事出於沈思,義歸乎翰藻」作為輯文標準,可見其以藝術觀點來定位文學的範疇。
  除了文學的獨立之外,六朝還有「文」、「筆」的稱呼與區別。根據劉勰《文心雕龍》的說法,「文」專門指稱韻文,「筆」則指散文;而梁元帝蕭繹《金樓子》則提出「情靈搖蕩、流連哀思者謂之文」、「不便為詩,善為章奏之流謂之筆」。

(二)、《典論.論文》的文學理論

  《典論.論文》乃曹丕所撰,為中國首篇以文學理論、文學批評論為主題的作品。曹丕以獨到的觀點,突破兩漢以來輕視文學的觀點,指出文學的獨特性,並提出相當進步的文學主張。

1. 文以致用說

  曹丕在《典論.論文》當中,指出文學與政治的相關性,以為文章(文學作品、創作行為)乃是「經國之大業,不朽之盛事」,並且強調文學作品能夠將思想、學識傳於後世的功能性。

2. 文氣論

  曹丕提出「文以氣為主」的說法,以為文人創作會有一種「氣」具像在文學作品當中,形成每個作家不同的風格。而「氣之清濁有體,不可力強而致」,肯定作家創作的獨特性,並且強調這種獨特性「雖在父兄,不能以移子弟」。

3. 文體論

  《典論.論文》指出文學作品是「本同而末異」的,雖然有一定的基本規則,但是在各種文體之間,都有不同之處。在提出這個觀點之後,曹丕對各種文體所應具備的特點,提出了意見:「奏議宜雅,書論宜理,銘誄尚實,詩賦欲麗」。這四種區分雖然略嫌狹隘,但卻是後代針對文體進行討論的先啟。

4. 文學批評應有態度

  在《典論.論文》當中,曹丕先指出了兩種錯誤的觀念,分別是「貴遠賤近,向聲背實」,用現代的話說就是「外國月亮比較圓」;以及「闇於自見,謂己為賢」、「各以所長,相輕所短」這種「文人相輕」的思想。
  在文氣論與文體論當中,已經確立文人各有擅場的觀念;若是對作品存有偏見,或者存有不屑的心態,則無法對文學作品提出客觀的批評。是以必須要「審己以度人」,才能客觀評論別人的作品。

(三)、〈文賦〉

  〈文賦〉,西晉陸機所撰,乃中國第一篇完整、系統性地針對文學創作、文學理論進行論述的專門著作。陸機透過自己的寫作經驗,對文學創作上的一系列問題,提出精闢的分析。
  除了在文學批評史的價值之外,〈文賦〉乃是一篇以駢體形式完成的文學作品,對後代駢文的發展亦有所促進。

1. 論創作來源

  全篇一開始,陸機就針對創作的來源進行論述:「佇中區以玄覽,頤情志於典墳。遵四時以歎逝,瞻萬物而思紛。悲落葉於勁秋,喜柔條於芳春」,說明創作源自於外界事物的刺激,或者前人作品的啟發。

2. 論創作過程

  針對創作的過程,陸機以為應該先由構思開始,接著針對意義與文辭「選義按部,考辭就班」,同時重視辭藻與內容;若是對形式過於重視,則「言寡情而鮮愛,辭浮漂而不歸」。接著,必須要在過程當中,對眾多形象、文辭進行選擇,以期達到「籠天地於形內,挫萬物於筆端」。
  除了創作過程當中的取捨之外,陸機以為必須有所創新,而需要避免運用其他人用過的創意。若是「傷廉而愆義」,則「雖愛而必捐」,乃是相當進步的觀念。

3. 論文體與風格

  針對文體與風格,〈文賦〉也提出了一些看法。由於人們性情不同,因此對文風的好惡也有所不同,「誇目者尚奢,愜心者貴當。言窮者無隘,論達者唯曠」。陸機將文體分為十類:「詩緣情而綺靡,賦體物而瀏亮。碑披文以相質,誄纏綿而悽愴。銘博約而溫潤,箴頓挫而清壯。頌優遊以彬蔚,論精微而朗暢。奏平徹以閑雅,說煒曄而譎誑」。其中「詩緣情」一說,主張文學作品表達作者的感情,與前代「詩言志」偏向思想性有所不同;而「賦體物」也強調賦體針對物的描寫,而非以諷諭為務。雖然這樣的論述略顯忽視文學作品的思想性,但同時也使文學作品能夠擺脫儒家思想的束縛,獨立成為一門學術。

(四)、《文心雕龍》

  《文心雕龍》,十卷五十篇,包括總論、文體論、創作論、批評論和總序,乃是中國第一部文學理論、文學批評的專書,作者南梁劉勰。

1. 內容

  《文心雕龍》前五篇〈原道〉、〈徽聖〉、〈宗經〉、〈正緯〉、〈辨騷〉,作者自稱為「文之樞紐」,乃《文心雕龍》論文之核心。基本思想為文、道並重,寫作文章應該以儒家經典為榜樣,並且吸取《楚辭》專長,兼顧教化與形式美感。
  〈明詩〉以至於〈書記〉等二十篇,劉勰將各體文章分為「有韻之文」與「無韻之筆」,論述了三十餘種文體,以歷史發展的觀點為主線,作家、作品評述為核心,組織上古以至於六朝之文學史料,綜論各種文體。
  〈神思〉以至於〈總術〉二十篇,討論有關創作的各方面問題,大至創作原則,小至具體寫作方法。
  〈詩序〉、〈才略〉、〈知音〉、〈程器〉四篇,分別討論文學與時代潮流、作家才情、讀者鑑賞、道德休養的關係,乃《文心雕龍》對文學批評的論述。
  篇末以〈序志〉作結,說明寫作目的、指導思想、基本內容等等。

2. 要旨

  《文心雕龍》的理論要點如下:

(1).弘揚儒道:在總論五篇當中,劉勰闡明其著作理論以「原道」、「徽聖」、「宗經」為基礎,可見其文學理論世以弘揚儒家思想為旨。
(2).文質並重:由於當代文風以雕琢為務,劉勰在〈情采〉篇提出「文采所以飾言,而辯麗本於情性」的觀點,一方面強調內容之重要,一方面認為亦不可過分重視內容而忽略文采,要求文質並重。
(3).環境影響文學:諸如曹丕、陸機,皆以為文學成就取決於作家天才;劉勰則一方面肯定才性的重要,一方面認為文學的種種變化,取決於外在環境的影響。在〈時序〉篇中,劉勰指出自古至六朝,文學的轉變都受到時代環境的影響,以為「文變染乎世情,興廢繫乎時序」,乃當代之卓見。
(4).批評應有之素養與標準:由於當代文學批評過於主觀,因此劉勰以為若要樹立精確的批評,則批評者應該有公正的態度、廣博的學識、客觀的標準,並且避免主觀偏見。對於批評者,劉勰提出三點具體要求:不能貴古賤今、不能崇己抑人、必須放棄成見。至於批評的標準,他則提出「六觀」:「一觀位體,二觀置辭,三觀通變,四觀奇正,五觀事義,六觀宮商」,以為「斯術既形,則優劣見矣」。

3. 成就與影響

  《文心雕龍》作為一部「體大而思精」的文學理論、文學批評著作,其成就與影響自然反映在理論與批評上:

(1).重視歷史發展:在〈時序〉篇中,劉勰從歷代朝政、世風的發展來探索文學變化;〈通變〉篇則論述歷代文風先後繼承的關係,肯定歷史、環境對文學的影響。
(2).質先於文、文質並重:劉勰以為不應「為文造情」,並且在文氣說的基礎上更加發展,以為文章當有風骨;而在〈定勢〉篇當中,則提出應當因應不同內容選擇文體,肯定內容與形式間有密切關係。
(3).總結創作經驗:諸如〈神思〉、〈鎔裁〉、〈附會〉、〈體性〉諸篇,對寫作過程、風格、修辭技巧等等各方面,都有相當的論述。
(4).建立文學批評方法:在〈知音〉等篇當中,提出三反六觀的說法,建立文學批評的標準,並且對批評者的素養有所要求。
(5).討論文體發展:《文心雕龍》中,有二十篇的內容是在論述文體的流變與發展,一篇一種,並且旁及其他文體,乃中國早期的文體發展史。

(五)、《詩品》

  相對於《文心雕龍》,鍾嶸《詩品》專論五言詩,並且對一些文學創作的基本問題闡述觀點,乃齊梁之時相當重要的文學批評專著。

1. 內容

  《詩品》是針對五言詩作家與作品的評論,起於兩漢,迄於齊梁,評論所及囊括一百二十二位詩人。劉勰針對這一百二十二位詩人,以相對主觀的觀點,將他們分為上、中、下三品,並且分析該些詩人的作風,追溯他們風格的源流。

2. 要旨

  《詩品.序》當中,有對當代詩風提出反對意見,亦對於文藝創作提出相關意見:

(1).反對玄言詩:由於玄言詩「理過其辭,淡乎寡味」,又過於注重形式而忽略內容,因此感嘆「建安風力盡矣」。
(2).反對聲病:鍾嶸正臨沈約提倡聲律論之年代,見到永明體的興盛,以為一味追求聲律將「文多拘忌,傷其真美」。
(3).反對用典:鍾嶸以為「吟詠性情,亦何貴於用事」,並且認為「古今勝語,多非補假,皆由直尋」,反對在詩歌上過度用典。
(4).認為創作源自現實:鍾嶸以為「氣之動物,物之感人,故搖蕩性情,形諸舞詠」,認同詩歌反映現實。
(5).提出「滋味說」:鍾嶸認為好的作品應該「指事造型,窮情寫物,最為詳切」,必須賦比興並重,方能耐人玩味。由於特別強調文學作品形象性的特徵,又反對文藻過度繁複,因此鍾嶸以為五言詩「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」。

3. 成就與影響

  鍾嶸《詩品》透過推源溯流以批評文學的「歷史批評法」,後代研究者對其多有意見,以為其分品過於主觀,源流歸類過為牽強。但鍾嶸將詩歌風格歸納為《詩經》、《楚辭》兩大體系,確是相當先進的卓見;且《詩品》對詩人的分品,除了受到當代重視文藻的影響外,亦有著嚴密的準則,就算準則以現代觀點來看略嫌偏頗,但不失之為「程序正義」。
  除了歸納源流之外,反對聲病、反對玄言、反對用典,在當時也是相當先進的意見。

(六)、聲律論

1. 源流

  由於漢魏六朝之間,部分詩賦文章逐漸駢儷化,因此聲律論在兩漢魏晉之際萌芽,並在南朝持續發展,確立於南齊永明年間。

2. 定義

  聲律論主張詩文創作當分平、上、去、入四聲,當時有周顒《四聲切韻》、沈約《四聲譜》等專門書籍對四聲做出研究。除了四聲外,沈約還提出「八病」,對詩歌創作在聲律上做出嚴格要求。除了詩歌之外,講究聲調諧美的駢文、辭賦,皆受聲律論影響。

3. 影響

  文學作品的聲調,乃是形式美的一個要素之一,尤以韻文最為重視聲調問題。沈約等人在當時聲韻學的發展下,總結過去作家的經驗,發展成有系統的聲律論,使詩歌文章能夠在有理論基礎的情況下,較容易地運用聲律,達到聲調諧美的成果。唐代近體格律詩,便是在聲律論的基礎上發展完備的。
  雖然聲律論造成中國各種格律文學的產生,但八病說規定過於繁瑣嚴格,反而使詩歌創作過程中受到過多束縛,容易流於形式。

(七)、其他

  兩晉有摯虞《文章流別志論》、李充〈翰林論〉,然全書已佚,僅輯得部分,對於作者、文體皆有品評。葛洪《抱朴子》外篇言古不如今,提倡博富艱深的文學;范曄、沈約、蕭子顯皆以聲律論、性情說為主。
  綜觀魏晉南北朝文學理論,大體以為文學當與政教分離,並主張文氣之說,認為文質應當並重。此外,對於文體、文學技巧,亦有諸多討論。

六、 魏晉南北朝小說

(一)、志怪小說興盛的原因

1. 政治社會因素

  魏晉南北朝戰禍頻仍、政治動亂,無論平民或達官貴人,皆無法肯定旦夕禍福。因為未來的不確定性,導致人們開始迷信仙道神佛,寄託希望於超現實的鬼神幻想當中。於是道教與佛教迅速傳播,各種鬼神怪異的故事也隨之產生。

2. 方術盛行

  秦漢以來,王公貴族迷信神仙方術,諸如漢代迷信天人感應說,便是一例。在上位者迷信的情形下,造成一人服紫的效果,導致各階層皆受到影響,為志怪文學打下民間的基礎。

3. 佛教傳播、佛經翻譯

  東漢明帝時,小乘佛教傳入中國。其強調因果報應、輪迴轉世的思想,使魏晉小說當中有對於地獄陰司、輪迴報應的描寫。除了部份志怪小說涉及此類內容外,甚至有《冥祥記》之類專門宣揚佛法的小說。

4. 文學發展進程

  小說的發展,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話與傳說,這些神話、傳說堪稱志怪小說的遠源;而《左傳》、《國語》、《戰國策》等等史書,與《論語》等等諸子書對人物言行的記載,則可謂志人小說之先啟。

(二)、志怪小說

1. 志怪小說主要內容

  魏晉南北朝的志怪小說計有八十種以上,但散佚者眾;今日保存較完整的約有三十種,其內容大致可以分為四類:

(1).雜史雜傳:承襲《吳越春秋》、《列女傳》等等書籍,以雜史、雜傳的體制集成的志怪小說,諸如《列異傳》、《拾遺記》等。
(2).地理方物:承襲《山海經》、《括地圖記》,結合地理方物,記載相關事蹟,以《博物志》為代表。
(3).宗教:佛教、道教盛行之際,為了宣揚道理的典籍,如《冥祥記》、《神異記》等等。
(4).鬼神怪異:講說鬼神怪異的志怪小說乃是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的主流。其內容或以災異附會政治,或以鬼神作祟推斷人的吉凶禍福,如《齊諧記》、《搜神記》等等。

2. 志怪小說作品舉要

(1).《列異傳》,作者託名為曹丕,一說為張華,內容記述鬼物怪異之事,魯迅以為魏晉時人所作。諸如〈望夫石〉等等,皆出於此。
(2).《拾遺記》,晉王嘉撰。內容記載許多帝王傳說、名人逸事。
(3).《博物志》,晉張華撰。內容主要記載異境奇物、古代瑣文雜事。
(4).《幽明錄》,宋劉義慶撰。原書亡佚,經《古小說沉鉤》輯得二百六十餘條,內容包羅萬象,記載鬼神怪異之事,故事性強。
(5).《神仙傳》,晉葛洪撰。全書記載神仙八十餘人,充滿煉丹服藥、長生不老等等較為迷信的內容。
(6).《續齊諧記》,梁吳均撰。內容僅十七條,多由古籍中取材,在敘述故事、刻畫人物上技巧較高。其中〈屈原投汨羅〉一條,記載端午節由來。
(7).《異苑》,宋劉敬叔撰。原書亡佚,經後人輯錄,大體恢復原貌。內容記述先秦至劉宋間各種怪異之事,題材廣泛。
(8).《搜神記》,晉干寶撰。干寶〈自序〉云著書目的在「發明神道之不誣」,乃透過著作宣揚迷信思想。作者撰述態度嚴謹,故事來源廣泛,使許多民間故事得以藉之保存。
(9).《搜神後記》,舊題陶潛撰。今存一百餘條,大體採自當時傳聞異事,民間色彩濃厚。

3. 志怪小說特色

(1).佛教內容增多:由於佛教傳入,志怪小說在內容上有許多與輪迴、報應相關的內容,加以佛經的翻譯、傳播,使志怪小說的創作增添許多關於佛教的題材。
(2).反映現實:魏晉之前的志怪小說,透過對陰間的描述,影射現實當中官吏的貪腐;南北朝之時,則出現直接反映現實生活的作品。
(3).愛情故事:志怪小說當中有許多人鬼、人神間的愛情故事,將中國神話傳說中神、鬼人性化的層面表露無遺。
(4).宣揚道家思想:在政治、社會皆混亂不堪的魏晉時期,透過道家思想的傳播,許多志怪小說營造出夢幻的異境,宣揚人生如夢的概念。甚至連陶潛〈桃花源記〉都沾有一點這樣出塵、追求自由的色彩。

4. 志怪小說的影響

  在體製上,魏晉南北朝志怪小說採用篇幅短小、類似筆記的形式,乃後代筆記小說其中一個先啟;其記載鬼神異事,則為後代筆記小說志怪傳統之開端。
  在內容與形式上,志怪小說結合現實與想像的創作方式,與描摹細節、安排情節的手法,給予唐傳奇良好的借鑒。
  除了體製與內容外,志怪小說當中的許多故事,成為後代小說、戲劇能夠化用、取法的優良題材。

(三)、《世說新語》

1. 志人小說的定義

  志人小說,又稱軼事小說,內容主要記載人物的言行、瑣事。志人小說盛行於魏晉時期,乃是先秦語錄體、兩漢史傳著作的延伸發展。魏晉南北朝清談盛行,在清談之風的影響下,志人小說存留了許多品評當代人物的意見,與當代人物的言行舉止。

2. 《世說新語》的內容

  《世說新語》,由劉宋劉義慶與其門人共同編纂,乃是中國早期志人小說之代表作品。全書依照其內容分為德行、言語、政事等三十六門,每一門皆收錄若干則短小故事,共有一千餘則。
  全書描述對象以東漢末年至兩晉之間的人物為主,對這些時代的士人生活、思想、言行予以記載。透過對當代人物言談的記載,具體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。

3. 《世說新語》的藝術特色

  《世說新語》以較為客觀的角度記載人物、事件,幅員較大,少有針對刻意的描繪。《中國小說史略》曰:「記言則玄遠冷雋,記行則高簡塊奇」,對《世說新語》的總體特色描述得相當簡潔精確。《世說新語》的藝術特色概略如下:

(1).能夠精確地掌握人物性格特徵,並且用較為誇張的筆法進行描述,以突顯其特徵。
(2).活用對比突顯人物性格,如謝安泛海一段,用其他船上乘客的慌張,突顯謝安的臨危不亂。
(3).結合記言記事,同時透過言行來傳達人物的形象。
(4).篇幅短小、語言精粹簡練,在簡短的文字當中,往往能最大限度地突顯人物的面貌。
(5).戲劇性強,情節鋪陳曲折風趣。

4. 《世說新語》的影響

  在體製上,《世說新語》與志怪小說同為筆記小說的先河,其內容針對人物言行記載,後代多有仿效之作。
  在內容上,《世說新語》文字簡練而精確,衍生出諸如「望梅止渴」、「一往情深」之類的成語,對後代文學作品的文字運用有很大的影響。
  除了體製、內容外,就如同志怪小說一般,《世說新語》的內容亦給後代小說、戲劇提供許多題材,諸如《三國演義》的「望梅止渴」、「七步成詩」等等。

沒有留言:

文章分類